目前,对组织进行切片仍为临床医学中诊断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在这一诊断方法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风险与隐患。切片诊断技术和传统的切片活检过程难以避免肿瘤细胞转移的风险。那么,是否能开发一种全新的技术,无需通过手术切片操作,就可以无创地实现肿瘤精准诊断?
复旦大学8月7日发布信息,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纳米技术》6日在线发表了该校化学系教授张凡团队的科研成果,为以上难题的攻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可能。该成果提出,将近红外荧光寿命成像技术运用于活体多重检测当中,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肿瘤精准诊断方法。这也是复旦大学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荧光成像所具备的一系列优势,使其在生命科学、药学和医疗诊断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最近研究者们发现,近红外第二窗口区域内的荧光成像,在生物组织多重检测中有着较好的表现与巨大的发展前景。
然而,这一成像技术在实际的活体多重成像应用中,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张凡团队提出了“基于时间维度的多重成像法”,利用在近红外第二窗口区具有荧光发射的稀土纳米探针荧光寿命信号来实现活体多重成像,并最终成功将这一新型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肿瘤的精准诊断。该方法对多个肿瘤标志物的定量检测结果与临床医学传统的检测技术获得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较于传统临床诊断技术一次只能对一种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的限制,张凡团队提出的时间维度成像方法可以同时定量多个肿瘤标志物,显著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同时,时间维度成像法还以“拍照”的形式取代了原本的活检手术,不仅可以直接避免肿瘤细胞转移的风险,同时降低了传统方法在组织切片、处理和评分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人为误判风险,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无创肿瘤诊断方法。
目前,该研究仍还需进一步向临床试验推进。但是这一科研成果所点亮的诸多可能,将为分析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光子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诊断等领域拓宽研究视野与前行的方向。(韩蕴如 记者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