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托大公司授权,高回报引诱注册,收钱后推脱否认
提防小程序注册开发陷阱(诚信建设万里行)
打开微信小程序,各类信息应有尽有,小程序火了,为不少创业者带去商机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打起了歪主意。
去年6月,接到安徽合肥市一家网络公司发出的“国家中小企业互联网扶持暨小程序会议”的电话邀请,安庆市从事助听器销售的何方很有兴趣,不想这一去,便掉进了“陷阱”。
抢注小程序“诱饵”多,轻信者被“套路”
全封闭的酒店会议现场,展示了大量有关腾讯公司的宣传内容,会场禁止录音录像,公司人员极富激情地宣讲:“你错过了实体经济、错过了‘互联网+’,还要错过小程序吗?”
“公司自称是微信授权的第三方。”何方说,他们鼓动在场的人抢注稀缺的微信小程序名称,还向大家展望了后期可观的商业价值。“他们说,微信小程序可为店铺做广告,抢注一个小程序名称相当于‘跑马圈地’,以后别人再想注册,得找你协商,转卖名称还能升值。”
一番话让何方动了心。这时,公司又抛出“诱饵”:“原价3.98万元的小程序注册开发费,现只需1.98万元!抢注名额有限,先到先得!”一阵鼓动之下,才一会儿工夫,就有很多名称都被参会者注册。何方赶紧抓住机会,当场花了5.94万元,签约认购了3个小程序的注册开发。
从会场回来以后,何方犯起了嘀咕,上网搜索“小程序注册”相关信息,发现原来小程序可凭营业执照或身份证件自主申请注册,仅需300元。“我又咨询了腾讯的客服,得知微信从没授权任何第三方开发制作小程序。”
察觉到事情不妙,何方立刻和这家网络公司交涉,却被告知合同约定的不光有小程序注册,还有后续的开发推广等,这些都要费用。“可他们交付的产品只是粗糙的模板,没啥技术含量,远不值近两万元的价钱。”何方说。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湖北十堰市民熊科花费1.96万元同武汉一家公司签订小程序开发合同,事后发觉不对,与对方交涉数月未果。浙江台州从事地毯销售的黄晓花费1.58万元,同杭州一家公司签订小程序开发合同,事后被公司告知“不接受退款,程序已开发,费用已用完”。来自广西的朱路花了1.96万元购买小程序服务,事后多次与公司人员沟通,仍未收到任何小程序制作成品,到公司注册地及公司先前提供的其他地址后,发现那里已是其他公司的办公场所……
记者梳理几位举报人反映的情况,发现被举报公司都有以下特点:电话邀约,假托有大公司授权,拉大旗作虎皮;强调抢注小程序名称的市场前景广阔,并给出名额有限、折扣优惠等“诱饵”;现场禁止录音录像,合同条款精心设计;事后提供服务粗制滥造,或根本未提供服务。
涉事公司否认欺骗,交涉退款大多未果
被举报的涉事公司有何说法?
给何方提供小程序开发服务的公司负责人崔某承认召开过推介会,但否认冒充得到腾讯授权、夸大宣传抢注小程序等,称仅是正常宣传并提供了程序推广等服务。后来,在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市场监督管理所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公司返还何方2.7万元,剩余合同约定事项协商解决。
黄晓给记者提供了一份同签约公司交涉的录音录像,录音里对方表示自己得到腾讯授权,录像里公司人员表示黄晓缴纳的费用已全部用于程序注册、后台服务器管理等。
记者与朱路一起拨通了对方公司人员肖某的电话,告知接到群众受骗举报,想了解一下情况。对方否认是肖某本人,朱路却向记者证实,接电话的正是肖某。
熊科虽与对方交涉未果,但不久前他在另一场宣讲会上堵住了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将其扭送至当地派出所,协商后要回了全部款项。
相关平台加强管理,多方合力堵住陷阱
“小程序抢注类似于域名、商标等抢注,部分投资者心存侥幸,希望有朝一日该程序名称被人看上,能卖个好价。”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庆说,“当事人要提高鉴别能力,别抱投机心态,加强防范。”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娄秋琴建议,要注意证据收集,及时报案,达不到刑事诈骗立案标准,还可通过民事协商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举报人先前多是被电话邀约,这些个人信息如何泄露的?相关部门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构建防范个人信息泄露的机制。”娄秋琴建议。
“针对小程序的开发、推广,腾讯公司等平台相当于建了一个开发区,每个公司都能申请注册。”安庆市公安局迎江分局经侦大队大队长王珊认为,相关平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须有预判,应当承担更多监管责任。
“相关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平台方的管理,同时对提供电子服务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引导当事人抢注类似小程序名称等行为的合法性要作出细化规定。”王珊说。
(因涉及隐私,文中举报人均为化名)
孙 振 程远州 刘佳华 方 敏